AI生成影像在電子顯微鏡之運用,可大幅改善顯像技術和品質


電子顯微鏡問世之後,除了讓人類能夠看見光學顯微鏡看不到的細小物體外,也能進一步觀察微生物、原子和分子的真實面貌,了解萬物運作之奧妙;而後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發展,以及AI算圖、繪圖和合成技術的不斷演進,生成式AI能夠與電子顯微鏡加以整合,利用AI解析、算圖和繪圖能力,讓電子顯微鏡的顯像技術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案例服務說明

電子顯微鏡本身就是人類高科技顯像技術的結晶,藉由不斷地掃描、放大倍率,同時自動消除雜訊讓畫面更為清晰,讓人們能夠藉由電子顯微鏡,看見奈米等級的微小物體,並對生物、化學、物理學、電子學等科學領域的發明與發現,帶來莫大貢獻。

以德國知名光學大廠蔡司(Zeiss)為例,蔡司公司的團隊利用電子顯微鏡,結合AI解析和算圖技術,來描繪細胞的3D影像;接著利用細胞切片掃描的技術,配合預先以深度學習產生的資料集,以及自動鑑別和上色,來繪製細胞內部各種分子、分析細胞各種成分。

 

圖1:蔡司團隊以電子顯微鏡結合生成式AI運算和繪圖,分析和描繪細胞成分與外觀。

資料來源:Bergen, 2022

另外,日本知名大廠富士通(Fujitsu)與日本文部科學省旗下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理研,Riken)」合作,以電子顯微鏡結合AI分析和繪圖技術,來觀察和預測細胞蛋白質變質的程度與趨勢,藉此找出可控制蛋白質變異的藥方,預計應用於免疫學的領域上,來抑制病毒變異、控制病情。

圖2:富士通及理研團隊以電子顯微鏡結合生成式AI運算,分析細胞蛋白質變異程度與趨勢。

資料來源:Fujitsu & Riken, 2023

應用效益與成果

蔡司、富士通兩家大廠以電子顯微鏡為基礎,導入生成式AI解析和繪圖技術後,除了能描繪細胞外觀、分析細胞組成和架構之外,也能藉由訓練過的AI資料集,加速判讀的效率和準確率,有助於鑑別細胞是否發生異常,並預測細胞是否會因為發生變異造成病變,在AI的輔助下,擬定對症下藥的策略,發揮生成式AI進行大數據分析和資料產出的效益。

FIND觀點

生成式AI現今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中,包含影像生成、影像分析、藥物分析等;而電子顯微鏡整合生成式AI,除了為電子顯微鏡帶來諸多附加效益外,也能提升醫療方面的應用價值。

除了醫療領域外,物理學、電子學、化學也會用到電子顯微鏡,並藉由整合不同領域專精化的生成式AI引擎和對應的大數據基底,用AI層層解開微小物質的奧秘,讓生成式AI在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來源: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參考資料來源:

  1. Bergen, A. (2022, August 18). Scalable and Automated AI Image Analysis for Volume Electron Microscopy. Retrieved from Zeiss: https://www.zeiss.com/microscopy/en/resources/insights-hub/life-sciences/scalable-and-automated-ai-image-analysis-for-volume-electron-microscopy.html 

  2. Fujitsu & Riken. (2023, October 10). Fujitsu and RIKEN develop AI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y utilizing generative AI to predict structural changes in proteins. Retrieved from Fujitsu: https://www.fujitsu.com/global/about/resources/news/press-releases/2023/1010-01.htm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