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不如死」的時代來臨:智慧健康機器人為長照需求注入新動力


「生不如死」一詞近年來在台灣各大產業中發酵,意旨自2020年以降,國內正式邁入死亡率大於出生率的情況,衍生出未來產業市場恐面臨人力短缺的潛在挑戰。然而,眼前箭在弦上的難題,長照人力的短缺以及如何維持並提升長者的照護品質,也讓產業將目光鎖定技術逐漸成熟的機器人,希望借其之力解決人力短缺與長照需求的兩難。 

依據Markets and Markets發表的資料顯示,受惠於市場需求以及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動,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上看848億美元(約合2.54兆新台幣),且年平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15.4%。由於服務型機器人具備可自由移動的特性,機械手臂讓他們能執行拿取、搬重物等行為,同時若導入不同系統也能讓機器人進行對話,都大幅提升了在長照場域的韌性與靈活度。國際市場上的新創團隊如何發揮機器人價值的案例,可供國內團隊與供應鏈作為借鏡。 

透過國際發展趨勢觀察,美國於2021年啟動了《國家機器人計畫》,在醫療機器人應用上,配合遠距醫療相關法規,制定軟體醫材與機器人標準,並預計在2022-2026年之間投資290億美元;而鄰近的日本則在2019年就頒布《機器人促進社會變革計畫》,希望根據法規開放健康機器人運用於有限度的遠距診療,同時2020-2025年間也將撥款4.4億美元投入此項計畫研發;歐洲方面,英國也早在2014年就推動《機器人戰略2020(RAS)》計畫,希望能在2025年前達到全球機器人市場佔比一成的表現。 

服務型機器人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機器人不僅能緩解人力不足,更能提升產業生產力,在休閒活動、日常生活甚至是在安全與照護輔助上,機器人也都能有所著墨與滿足,提供如治療、癒後復健及照護等服務內容,抑或是對話交流、協助移動或整理家務等,在解決健康所需之餘,也能減輕市場人力吃緊問題及使用者的負擔。 

協助跑腿運送的機器人現今已不稀奇,在挪威已經有保全機器人,不只能自動導航、彎曲下肢並且撿拾物品,未來更可望於2024年在現行輪子設計之外、發布雙足人形機器人,在安全場域中發揮互補的角色;而在日常照護上,機器人義肢也是常見的應用,讓過去不易行走的狀況,藉由具運動輔助功能的機器義肢取代腿部失去的肌肉力量,同時能以感應器獲取使用者的運動資料,近一步分析膝關節角度、地面反作用力等,相關機器人可著墨的場域還包括烹飪、陪伴。至於安全與照護場域上,從手術輔助、復健醫學到生醫製藥,機器人也都能發揮它們在技術上的支援,為使用者以及產業帶來創新應用。 

展望未來發展,不只是能期待機器人在各種場域有更多元應用的呈現,水平橫向的發展,亦將把不同產業鏈結成更綿密生態系的關鍵,讓智慧健康機器人能夠加速商業化的表現。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來源:數轉院健康數據科技中心資料開放組研究整理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istockphoto.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