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發展關鍵?淺談充電公路(上)各國實踐篇


在全球電動車發展之中,充電站與充電樁有其發展的困難、且實際充電仍造成不便。因此,有些國家與企業開始考慮「充電公路」,讓電動車主可以一邊駕車、一邊充電,而對於電動車主來說,這確實是個相當友善的理念。而有些國家也確實已經造出長短、發電方式不一的充電公路。這不禁讓人好奇,對於電動車極為有利的充電公路,會不會成為接下來電動車發展的主要關鍵。

充電站夠力不夠密、「充電公路」成里程焦慮解方?

在本站《給馬兒的草,淺談電動車充電(上)概論篇》提到,目前電動車已經漸漸有足夠的續航力,但仍有許多潛在車主因為「里程焦慮」而尚不買帳。主因是出在充電速度以及充電站的密度。特別是在密度上,充電站還遠遠不及加油站一樣方便,尚無法得到消費者信任,造成電動車發展的難關。

也因此,「充電公路」的概念顯得相當吸引人。如果可以確保有效率的邊行駛邊充電,那無論車子是否處於滿電狀態、附近充電站是否夠密集,潛在車主的里程焦慮都將大幅下降。畢竟只要確保在使用能源時,能源可以不停被供輸,自然就不會有能源耗盡的擔憂。

各國充電公路多樣貌,無線充電成共同特色

然而「充電公路」並不是新概念,早在2013年韓國就已經發展了無線充電公車道,專門給電動公車使用;2017年高通在法國也修建過一條長約100公尺的充電公路。而同年12月,中國甚至在山東濟南打造了一條太陽能高速公路,其在高速公路上直接加裝了太陽能板,除了能儲存電量、或是在冬天直接加溫,融化積雪外,將來同樣也期望能直接將太陽能轉換在其上行駛車輛的動能。

而這些充電公路,都是採用無線充電的技術來為電動車充電。確保每輛電動車可以輕鬆加裝充電裝置,以使用充電公路帶來的電能。

瑞典推「有線」充電公路,公路與車輛皆「改裝」

而這方面的最新消息,是瑞典在去年(2018)四月開通「充電公路」。其充電方式與上述無線充電不同,是要求電動車改裝、安裝專用「充電臂」,與充電公路實際「有線」連結。

圖片來源:Joakim Kröger/eRoadArlanda

電動車本身需要加裝充電臂,而公路本身也需要改裝。這段從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機場開始、全長約2公里的高速公路,安裝了具備供電功能的軌道。而當加裝過後的電動車經過軌道上方,就會自動放下充電臂充電;當車輛偏離充電軌道,充電臂也會直接斷開。也可以計算充電里程,向車主直接收費,讓「便利性」成為其最大特色。

高安全低成本、瑞典再瞄準高速公路策略普及

除了便利性外,執行面上的安全、成本、普及性等方面,也都有所顧及。安全方面,其自動斷開充電臂的設計可以避免充電臂的毀損。另外,即使刻意在路面撒上鹽水導電,也只會產生1伏特的電,故就算赤腳走過去,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成本方面,這條2公里長的公路花費約3,500萬新臺幣。雖比一般公路貴,但相比於歐洲常見的城市輕軌,只相當2%的成本,增加了普及的可行性。另外,瑞典相鄰兩條高速公路間最多不超過45公里,這對現代電動車續航力來說不是問題。因此就普及的策略性上,只要在瑞典全長20,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都裝置充電軌道,理當可以讓瑞典的電動車,在高速公路涵蓋範圍之間自由行動。

總結

不同國家對於充電公路的實踐方式不同。雖然常見概念多是以無線充電為充電方式,但瑞典的「有線充電」也不失為一種方式;另外,也有如中國以太陽能發電為基礎,展望太陽能充電公路的策略。但無論充電公路的類型如何,都是在試圖降低電動車主的里程焦慮。而試圖對電動車主建立友善環境的充電公路,是否真的能成為電動車接下來的發展主力呢?我們將在下篇進行討論。

參考來源:

封面圖片:

https://unwire.hk/2017/05/22/renault-qualcomm-wireless-charing-road/life-tech/auto/

內文資料:Guardian News / Maxidea / 科技報橘 / 科技新報 / 明日新聞 / 每日頭條 / Charge Smith / Tesl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