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成為腦機(Brain-computer)介面的新技術


由巴塞羅那微電子研究所(IMB-CNM,CSIC),加泰羅尼亞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研究所以及CIBER旗下的生物工程、生物材料和納米醫學單位(CIBER-BBN)開發新腦機接口技術,並與August Pi i Sunyer 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APS)合作進行大腦記錄。該技術捨棄原有電極陣列方式繪錄大腦的活動,而改採以一創新的石墨烯電晶體基礎的架構,在將大腦信號傳輸到接收器之前就地放大大腦的信號,成功接收0.1Hz以下的大腦信息,克服了過去僅能偵測特定頻率的腦波。 

此新技術的優點:

  1. 可以支持比標準電極陣列更多的記錄位置
  2. 纖細且夠柔軟,可以在皮質的大面積上使用,而不會被拒絕或干擾正常的大腦功能 

目前應用與發展

  1. 倫敦大學學院被尊為臨床癲癇的世界專家之Matthew Walker教授稱,此一突破性的技術,有可能改變研究人員記錄和觀察大腦電波活動的方式。未來的應用包括對癲癇發作從何與如何開始和結束給予前所未有的洞察,為癲癇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方法。
  2. 在ICN2的帶領下,該技術將提供新一代的腦機介面,能夠探索和修復高階認知功能,尤其是由腦或脊髓損傷(失語症)引起的語言障礙。

 

關於此技術之詳細資訊,請參閱“Nature Materials”。The graphene microtransistors were adapted for brain recordings and tested in vivo at IDIBAPS, led by ICREA Prof. Mavi Sánchez-Vives. An imaging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ICFO, led by ICREA Prof. Turgut Durduran (ICFO is a center of BIST).

參考來源:

https://www.rdmag.com/news/2019/01/new-technology-could-be-future-brain-computer-interface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