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泡沫化?從WeWork破產來觀察共享辦公室(下)



上篇共享辦公室系列文章解析了WeWork營運本質造成其迅速地的沒落。WeWork本質在做辦公室空間租賃業務,為了迅速拓點擴增服務範圍,WeWork必須支付大筆租金來維持,但其營運模式無法達到經濟規模,即無法透過增加租客來降低租金成本,造成WeWork營收裡光租金成本就占了74%。而後受到新冠肺炎衝擊營運更雪上加霜,使得WeWork在2023年11月申請破產保護。

然而,WeWork破產不代表共享辦公室就此消失,市面上仍有不少默默耕耘的共享辦公室品牌持續經營,例如新加坡JustCo、港商WorkTech、IWG集團等,雖然名氣不如WeWork大,但同樣是共享辦公室,本文將分析其它品牌的生存之道,並如何避免步入WeWork後塵。

默默經營的共享辦公室隱形霸主–IWG集團

IWG集團總部設於瑞士,旗下擁有Regus、Spaces、HQ、Signature等共享辦公室品牌,其中Regus為最大的品牌,2022年共計有832個據點,台灣也是其中之一。其實IWG集團比WeWork早設立了20年,誕生於1989年,其鋒芒雖不如WeWork,但財務上卻比WeWork穩健許多。2022年IWG的營收接近新台幣110億、毛利約為新台幣23億元,營收較前一年成長超過2成、毛利則是前一年的1.37倍。

瞄準WeWork破產後出現的市場缺口,IWG打算在全球原有的3,500個據點再擴增1,000個新據點,同樣是經營共享辦公室,IWG的經營模式與WeWork到底有何差別?

IWG不當二房東而是與房東分潤

IWG與WeWork不同之處在於其不直接向房東租賃辦公空間,而是與房東分潤,這樣的作法讓IWG不用負擔一筆高額的固定租金,減少其財務風險,但收入則相對較低(因為要將利潤的三分之二分給房東)。在房地產市場低迷的氛圍下,向銀行融資的困難度提高,IWG不用像WeWork還要另外借錢去租賃空間,仍能讓共享辦公室持續運作。

IWG仿照連鎖健身房的方式,讓使用者可以用同一個會員資格在全球不同據點使用共享辦公室,雖然也有其它品牌採用同一種方式,但IWG因為據點夠多,便能夠有效發揮平台綜效,例如IWG在紐約有超過150個據點,客戶會員到紐約洽公時就可以使用IWG旗下的共享辦公室。

受到疫情影響,使得辦公型態改變,雇主可以接受員工遠距辦公,因此,企業雇主也會開始考量是否還需要這麼多辦公空間,彈性辦公就可以成為共享辦公室的切入點,WeWork落沒不代表共享辦公室的終點,反而是另一個起點。

圖1: IWG集團下Spaces在南京復興站的共享辦公空間

圖片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2140-regus-spaces-taiwan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3939

參考資料來源:

  1. 【Lynn 寫點週報】2019 年最離譜的 IPO 案:WeWork 有 470 億美元的價值嗎?還是低於 37 億?(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7357-lynn-wework-ipo)
  2. 共享辦公室帝國殞落!WeWork聲請破產…曾是創投界寵兒,軟銀投資數10億美元成最大苦主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311070021/)
  3. WeWork 墜落神壇,這家共享辦公室新創為何在短短 6 週內從 470 億身價陷入破產?(https://www.businessyee.com/article/2589-weworks-nightmare-ipo)
  4. WeWork申請破產保護,共享辦公還有未來嗎(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31110/coworking-wework-office-space/zh-hant/)
  5. WeWork破產,但共享辦公室還活著!來認識真正市場霸主IWG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3939)
  6. 開箱彈性辦公空間:雷格斯、Spaces!總經理江雲峰:只帶筆電就可「入住」(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2140-regus-spaces-taiw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