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輿情系列】 交通數據化,解決通勤與車位的世紀大難題



當智慧城市成為未來趨勢,日常生活中的「宜居性」也成為城市服務發展的核心指標。資策會智慧城鄉團隊運用大數據研究,結合網路輿情分析與量化問卷調查,研究民眾對於生活中的痛點、熱門議題、未來潛力發展服務及現行服務滿意度等內容,提供在交通領域上更多智慧城市服務的趨勢發展觀點。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民眾的生活受到巨大改變,根據輿情分析觀察,在疫情中至後疫情的期間,結合新聞媒體的廣宣以及自媒體的討論,可以瞭解到交通領域相關議題的趨勢,進而歸納出疫後生活對智慧服務所帶來的需求變化。
 
根據研究顯示,民眾對於引入5G、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於交通服務中,讓交通服務更貼近民眾需求的應用,有高度討論熱度,如自駕車的自動駕駛行為、科技執法舉發違規舉證、交通壅塞路段的迴避與路徑推薦、及VR虛擬實境作為道路安全體驗等應用,為民眾在網路論壇上的熱門議題,也是對於未來趨勢的期待。
 
而在日常生活的困擾中,交通類別排名第二,探查原因後發現,由於疫情期間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民眾在自行開車的需求上有明顯增加,其中包含找不到停車位、大眾運輸資訊不足及尖峰車流疏導等交通痛點,凸顯出民眾在生活中常感到困擾的方向,因而在需求量提升之下,「智慧停車」、「城市即時車流與最佳路徑導航」等相關議題逐漸引起關注。
 
https://www.find.org.tw/attachment/indus_content/bd9ce6dc2a5baf9f4b69137466073dcb_ac92247265aeaafefae3f0圖1 :交通智慧服務成長指數
資料來源: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
 
而為了更加確切的掌握民眾對於議題態度,藉由量化問卷調查來進行網路輿情分析的內容驗證,提高統計資料的信度與效度,研究使用者行為分析的解釋與驗證,並以此判別民眾的意願與程度。
 
透過調查超過1,200位受訪者,針對「智慧停車」、「城市即時車流與最佳路徑導航」等智慧服務的使用率進行研究,發現兩者擁有五成及四成的使用率,屬於發展中的服務類型。
 
https://www.find.org.tw/attachment/indus_content/5b3915f520b67dbe36d3f4532bf3f215_ac92247265aeaafefae3f0圖2 :交通智慧服務使用率
資料來源: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
 
針對擁有使用經驗的民眾近一步調查回饋後,發現其需求度都高達7分以上,顯示「智慧停車」及「城市即時車流與最佳路徑導航」兩項服務皆為民眾確切所需,但智慧停車在滿意度層面上仍有待加強。
 
進一步分析研究,發現尤屬北北基桃生活圈的民眾滿意程度偏低,而台南及嘉義等適合旅遊的縣市,其滿意程度則都有達7分以上,可以推論得知,目前智慧停車較多應用於旅遊層面,可協助自駕旅客快速找到停車位,且智慧停車服務結合附近商家提供消費優惠,不僅能有效提升停車周轉率,還能提供商圈加值服務,促進消費體驗;而北北基桃則較多以通勤為使用目的,需求則較無法被滿足。
 https://www.find.org.tw/attachment/indus_content/14538c8827f4aab33efe9483e69c7c73_ac92247265aeaafefae3f0
圖3:交通智慧服務需求度與滿意度
資料來源: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
 
對於未來服務的期望上,針對未曾使用過服務的民眾,其需求比例達8分以上,可作為服務的發展潛力值,由此可知,「智慧停車」及「城市即時車流與最佳路徑導航」服務皆為高潛力服務。
 
智慧停車有近40%的使用率,但卻有18%的民眾雖然沒有使用過,但卻擁有需求達8分以上的比例,由此可知,雖然智慧停車服務尚未普及,但民眾對於停車的需求只增不減,渴望能有效提升停車效率並減少繞圈尋找時間;而包含步行、自駕及大眾運輸等通勤習慣的民眾,有65.8%認為,城市即時車流與最佳路徑導航的服務最為重要,且有近14%雖然平時沒有使用,但認為自己未來對此服務仍有相當大的需求及必要性。
 https://www.find.org.tw/attachment/indus_content/da97d64a9822395bccaf19d9bb6074ef_ac92247265aeaafefae3f0
圖4:交通智慧服務潛力值
資料來源: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
 
「交通」身為串接城市的樞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評估依據,根據發展整合性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並透過商業模式驗證,打造出安全交通環境、改善壅塞、創造旅運通路、降低碳排放等目標走向,一直是各城市的主力發展重點。在面對智慧城市的發展需求,結合輿情分析與問卷調查,深度掌握民眾的需求和態度,運用大數據、AI、5G及AR/VR/MR等新興技術,打造最符合城市及最貼近民眾的「智慧城市交通」,實為重要工作。

封面圖片來源:Freepik
參考資料: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