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轉型,以臺灣的共享機車為例



「共享經濟」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與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於1978年所提出,其核心精神即為「閒置資源」再利用,屬於租賃服務的延伸,讓一般買不起這項資產/服務的個人或是企業,用相對負擔得起的費用取得使用權,在需要使用的時段內才使用,不需花費高額支出去實際獲得擁有權。

隨著網路科技與行動支付的普及,使得隨借隨還的租借模式變得可行,世界在各項資產領域也開始出現共享的服務,包含房子(Airbnb)、汽車(iRent)、摩托車(GoShare)、腳踏車(YouBike)與行動電源(ChargeSPOT)等相繼出現。共享經濟概念與應用

圖1、共享經濟概念與應用

資料來源: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計畫提供

隨著WeMo於2016年開始在臺灣導入試行(GoShare與iRent自2017年起相繼投入),目前共享機車產業在臺灣已走了將近七個年頭,在臺灣溼熱氣候的影響下,導致隨車提供的安全帽常有可怕的惡臭產生,甚至有議員在質詢過程中亦抱怨安全帽很臭,跑行程租借共享機車返家後,「洗完頭,味道還在」,實在受不了,要求交通局應建立檢查機制。

運用科技導入共享機車 協助解決安全帽惡臭問題

目前採用的清潔方式由業者自行派員進行安全帽的更換與清潔,並無一定的標準清潔流程、時間以及頻率,在服務品質上亦相當難把關,同時也難以查核,久而久之仍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執行經濟部工業局物聯網智造基地計畫,曾在2021年輔導水富士健康科技,透過在車內安裝除臭與消毒(主要為因應防疫措施,但車內無法提供酒精)的解決方案,期望透過所安裝的設備在車輛非租借時段逕行啟用除臭與消毒的裝置,確保使用者在車輛使用時,能夠有正常無臭味的安全帽使用。期望能透過科技與自動化的方式,取代傳統的人力替換,不但節省人力也大幅增加可驗證的指標,進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信心,增加服務水準。

智造基地成果展(大愛攝影)圖2、智造基地成果展(大愛攝影)

資料來源: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成果展(大愛電視台攝影採訪)

 

封面照片來源: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969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