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好書》從滴滴叫車商模,來看結構改變如何創造利潤



FIND推薦好書:商業的進化,離不開「連接」,連接的過程,從上游買東西、賣給下游,這就是一個「交易結構」。《商業簡史》作者劉潤就分享了滴滴叫車的商業模式,如何透過更低的交易成本,來改變所謂的「結構」,成為更高效的商業模式。

本文作者:劉潤

  現在終於可以回答本書提出的商業五大問題中的第一個了:商業到底是什麼?

  

  1.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2. 資訊不對稱和信用不傳遞,讓交易過程遭遇「阻力」;
  3. 所謂商業進步,就是用愈來愈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今天成功的商業機構,幾乎一定是透過某種獨特的方法,(至少)降低了七種交易成本之一。而正是所有這些有目的性的或者無意的降低交易成本的創新,在推動商業文明的進步。

  這些推動交易成本降低的創新,都被稱為:商業模式創新。

  什麼是商業模式?什麼又是商業模式創新?北京大學的魏煒教授曾經給商業模式下過一個定義:

  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我從上游買東西,賣給下游,這就是一個「交易結構」。100個上下游聚在一起交易,這也是一個「交易結構」。

  哪種交易結構更好呢?交易成本更低的結構。

  以滴滴為例。

  在滴滴叫車出現之前,計程車的運營模式是:計程車司機交給運營公司入會費,然後剩下來的載客獲得的收入歸自己。這樣的交易結構,就相當於計程車公司向政府批發了「運營權」,然後零售給計程車司機。

  上海大約有4萬個計程車司機、2萬輛計程車。計程車司機隔天上班,所以每天路上大概有2萬輛計程車。這2萬輛車的運營權,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所以,晚上演唱會結束,特別需要車的時候,路上有2萬輛車;下午大部分人都在辦公室不出門的時候,路上還是有2萬輛車。

  這2萬輛車的定價,也是一個固定的數字。供大於求的時候,每公里是一個價格;供小於求的時候,每公里還是同樣的價格。這個交易結構,就導致上海的路上,有時計程車多得不得了,有時又沒有車。

  然後,互聯網來了。滴滴借助互聯網,重構了叫車的交易結構。

 

  第一,它開發了一個App,幫助乘客和司機彼此找到對方。這樣一下子就降低了「搜尋成本」。

  本來司機搜尋乘客的方式,是透過在路上不停地跑,看看是不是正好遇上一個客人。乘客搜尋的方式,是站在路邊來回地看,等待正好路過的計程車。這種搜尋方式的成本,當然很高。App的匹配,最大化地優化了司機和乘客找到彼此的效率,降低了整個社會空駛和空等的成本。

  第二,滴滴還提供了一鍵計算計程車、順風車、快車、專車、豪華車等,從起點到目的地的價格,以及它們的車型,降低了用戶的「比較成本」。

  第三,滴滴為每個司機建立了檔案,並且公示他們的接單次數、用戶評分,以此建立信任,避免了乘客(尤其是女乘客)晚上乘車,要透過看面相凶不凶,完成「安全測試」,再決定上不上車的尷尬,從而降低了「測試成本」。

  第四,滴滴透過在繁忙時段自動計算、上浮價格的方式,鼓勵更多快車、順風車加入運營,解決高峰時段叫車難的問題。這種忙時貴、閒時便宜,忙時車多、閒時車少的「協商」,是系統自動完成的。你不需要在遇到急事時,打電話去計程車公司協商 「不管多少錢,立刻給我派輛車」了。大數據的自動計算,降低「協商成本」。

  第五,滴滴透過綁定網路支付的方式,讓你不再需要下車時掏錢、找零,直接開門、走人,錢就自動扣掉了。這個錢,乘客先付給平臺,平臺再轉給司機,平臺在付款過程中起到了擔保的作用,從而降低了「付款成本」。

  雖然滴滴剛出來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和計程車公司大規模抵制,雖然滴滴本身也出現過不少問題(我還寫文章吐槽過滴滴),但因為「交易成本更低」,它確實是「更高效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因為滴滴的商業模式,這種組織「利益相關方的交易結構」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

  高效的商業模式和高效的商業模式之間,當然會有競爭關係,比如滴滴和美團叫車。但是高效的商業模式和低效的商業模式之間,不會有競爭,只會是高效逐漸取代低效,只不過是取代的速度多快、程度多深而已。

  所有偉大的機會,都源自巨大的結構改變。阿里巴巴如此,百度如此,騰訊如此,滴滴如此,美團如此……

  你想抓住一個巨大的結構性改變,創立一個偉大的機會嗎?

  你看到的那個巨大的結構性改變,是什麼?

本文內容出自:《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FIND編寫導讀及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