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代台灣的金融科技(Fintech)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疫情下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隨著新冠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間接帶動數位科技趨勢快速的發展及變化,無論是超商、賣場甚至是路邊的販賣機,電子支付早已隨處可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在第十二屆金融業 CIO 高峰會春季場上指出,電子商務因疫情和遠距辦公的關係加速成長,以美國為例,美國電子商務占總零售的比例,2019 年與 2020 年之間就從 16% 成長到 27%,特別是線上服務的註冊企業,在同一時段也成長增加了 22 倍。隨著線上通路的使用率大增,諸如數位支付、電子錢包等金融科技服務相關產業也被帶動蓬勃發展。

各國線上服務均因疫情有大幅成長的趨勢,根據KPMG 研究指出,2019 年雖受疫情影響規模稍微萎縮,然而到了 2021 年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資金額仍高達 1,320 億美元,與 2020 年相比增長 168%,交易件數提升 224%,交易金額提升 96%。隨著金融科技不斷的發展,被譽為「全球金融創新教父」的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Bank4.0》一書中預言,銀行將被重新定義,未來的銀行將透過各種智慧裝置、線上科技服務,讓金融服務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未來的銀行服務勢必會無所不在,但時時刻刻崁入人們的生活中(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

 

圖說:受到疫情影響,非接觸式的電子支付隨處可見。

圖片來源:freepik

                                                      

身為電子業大國的台灣金融科技哪裡出了問題?

台灣金融科技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來說可以說是「龜速」成長,會形成這種狀態,現任立委、前財政部次長曾銘宗表示,主要歸納為四大主因:

一、傳統金融業強勢,遍地的銀行分行及ATM,金融服務本就方便又便宜,沒有急迫需要靠科技改變的臨場感;

二、整體社會氛圍不利產業創新,只要創新一出問題,問責之聲震天價響,動輒要追究責任,導致推動進度步履蹣跚;

三、台灣政府對新創產業協助機制未臻健全,對培育人才所需的資本不足;

四、消費者不夠成熟、獨立,容錯率太低,只要金融商品出現虧損,就要主管機關負責,甚至損失不認帳等,造成金管會及金融機構龐大壓力,不敢大步向前邁進。

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現況

雖然成長幅度緩慢,但是近年來各大金融機構推出的網路銀行、機器人理財,如台新銀行推出Richart;王道銀行、永豐大戶DAWHO等相關金融服務;再到民眾早已耳熟能詳的行動支付工具,如街口支付、LinePay、Pi錢包等等。在不知不覺中,便捷的金融交易已深化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目前新穎的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技術、科技身份認證、NFT的交易甚至是資訊安全等相關議題,都是台灣在金融科技的道路上應積極努力的目標。

建立可信任的金融科技環境來持續驅動金融業轉型

台灣金融業的發展上,政府多著重在基本法規建置及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推動,來促進金融科技導入及實際發展應用上,而隨著國際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下,未來台灣應以建構可信任的金融科技環境,同時探索新興管制方式,思考如何運用金融科技來加值新型態的金融服務體系。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