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供應鏈需求調查分析



全球積極發展韌性供應鏈

受到疫情與國際局勢劇變的衝擊,加上全球製造業及工業4.0的發展,全球企業開始不再追求大規模、低成本的供應鏈型態,反而亟思如何建構企業的總體供應鏈韌性能力。所謂的「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指的是組織面對風險衝擊時,能吸收、調適、快速恢復正常營運的能力。供應鏈的韌性主要可由兩個關鍵但互補的能力所組成,一則是能夠避開、減緩衝擊的抵抗能力;另外則是供應鏈中斷後如何將中斷影響最小化或快速復原之能力。

我國製造業供應鏈韌性需求調查

過往的傳統供應鏈多以線性的模式運作,較無法高效串接數據且缺乏彈性,因此常出現生産計劃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而業界常指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就描述在傳統供應鏈裡,越往供應鏈上游,越難準確判讀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資訊,往往需要保留額外的安全庫存,如果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產生變動,就會造成供應鏈的庫存波動,越往供應鏈上游,庫存波動越大。

運用數位科技,供應鏈每處節點皆可與其他節點互動,將線性模式提升成網狀韌性模式的供應鏈,加速各節點的資訊互通,克服供應鏈帶來的營運挑戰,(如圖一左下)。舉例而言,遠端工作站的無人機影像監控可落實工作站最佳化分析與快速問題檢測,而現場3D印表機更可快速製造替代品,縮減供應鏈停擺時間。

 

 

圖1、供應鏈從線性朝向網狀韌性模式發展

資料來源: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docid=CDOC20231012003

本研究針對我國製造業供應鏈進行調查,以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政六大產業之次領域,並以家數多/產值高篩選出10個產業作為調查母體,進行分層隨機抽樣。主要探討「製造業」廠商為提高營運效率與面對供應鏈風險,加速發展「智慧科技」與「韌性能力」的進程與需求。

 

圖2、製造業調查說明與樣本分布

資料來源: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docid=CDOC20231012003

 

提升製造業供應鏈韌性解決方案

精準對接需求端缺口,供應鏈的斷鏈凸顯企業無法即時獲知自身與其他上下游商的貨物與設備狀態的潛在危險性。本研究整理多間公司與機構(如Gartner、IDC、BCG、SAP、IBM、WEF等)對於「供應鏈韌性」之定義,彙整並提出以「可預測」、「可視化」及「可信任」三大構面切入從三大方向尋找產業缺口。

 

圖3、提升供應鏈韌性的三大構面

資料來源: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docid=CDOC20231012003

根據調研顯示,目前企業遇到最大的挑戰仍是原物料、員工短缺以及需求/銷售遞減,然而在此快速變動的環境下,現有企業最普遍導入的ERP、生產履歷追蹤或設備/產線追蹤系統等早已不敷所需。近三年面臨Covid-19疫情及俄烏戰爭的影響,全球部份重要生產原料受到產能、運送能力的衝擊,已經難以回到疫情前的供應水準,然而如何預測、追蹤用戶需求、及評估原料需求以準確提前下單,已經成為許多製造業者最關注的投資議題之一。

其中,關於製程參數最佳化是不論大型亦或是中小型製造業者最在意的部份,此外如何透過各種數位協同工具,串連供應鏈系統、或提升客戶關係管理效能,協助企業用戶和上下游夥伴達到最佳化協作關係,以利即時與整個供應體系資訊串連,進而快速因應市場需求變動,亦是企業念茲在茲的重要方向。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docid=CDOC20231012003

本文作者(驅動計畫團隊)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