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夢專訪》起家 PULO:替裝潢開一扇數位之窗,成就每個美滿的家(上)


現在或許不是人人買房的時代,但近年興起「輕裝潢」及「微設計」的室內裝修風格,吸引不少小資家庭與年輕屋主,不少老屋與新房都有了改頭換面的機會。

當然,裝潢費用再怎麼「輕」都不會是筆小數目,而裝修這門學問的「學費」有多高,攤開司法院的訴訟紀錄就能略知一二。

根據 2017 年的報導指出,近 3 年的裝修糾紛已經超過 3,600 件,其中糾紛主因多是資訊不對稱、合約不清所造成。來自高雄的新創「起家 PULO」觀察到這個問題,開發 App,以透明的網路資訊媒合有裝修需求的屋主與專業師傅,希望成家不再遇見勞心耗時的交易不快,裝潢產業也因此升級。

屋主只要輸入房屋類型與空間需求,就能快速找到適合的裝修師傅|圖片來源:起家 PULO

至今,平台上共有 150 位付費註冊的裝修師傅,在累積 4,500 個媒合需求中,PULO 成功替 400 位屋主完成裝潢,且有 95% 的屋主及師傅都給予當次交易 5 顆星好評, 2018 年 PULO 的成交總金額更達新台幣 6,000 萬元的業績。

在按需服務的潮流中,看見裝潢產業缺口

PULO 創辦人李信成過往並非相關裝潢專業,會以此為題目,其實是自己觀察市場而有創業念頭。過去他與團隊專門承接政府標案,「那幾年真的賺飽飽!但每天卻覺得越做越無聊。」李信成一派爽朗地說:「講『那個』一點,只是這樣賺錢,很空虛啦!」

兩位為起家 PULO 共同創辦人,營運長陳美合(左)與執行長李信成(右)|圖片來源:起家 PULO

2014 年,他觀察越來越多在網路上媒合各式垂直資訊為業,便抓準時機,決定以此創業。「我們建了一個媒合各種資訊需求的網站,觀察一下大家最想找哪種服務。兩個月後,平台上竟然有一半以上的需求都在尋找適宜的裝潢師傅。」

沒有人預見這個無心的「試驗」竟自行轉型、收斂在室內裝修領域,讓團隊迅速以此為題、向下發展。2015 年 9 月 PULO 成立公司,同年 12 月平台正式上線,而後,所有有需求的屋主都能在平台上發放需求,裝潢師傅也能在平台註冊後接案、自行與屋主聯絡。

嚴格篩選師傅,是閃避糾紛的首要條件

不過,以「小綿羊」之姿踏進裝潢產業,PULO 最初吃了不少苦頭。

PULO 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陳美合說,早期做了大量訪談理解雙邊需求,但裝潢產業長期不透明,較有交涉經驗的師傅不一定願意承認合約或工程疏失。為破除話術,PULO 找到台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DQPA)作顧問,研究每項裝潢修繕技術的施工流程,也從 DQPA 過往案例了解糾紛的癥結。

「訪談後我們發現,平台必須建立註冊師傅的標準,才能讓服務有一定水準。」陳美合舉例,早期平台上常有「雜工」類型的師傅,2016 年起,PULO 都一律嚴格過濾。「雜工師傅什麼都做,但在沒有特定專長的情形下,工程品質容易不穩定。」

陳美合接著說,師傅註冊時,除了需要登記基本資料外,還要上傳證照,以及說明近期接案的完工時程規劃。「我們會剔除大量接案的師傅。裝修這行多是單人或小團隊作業,在分身乏術的情形下,若大量接案,裝潢非常容易出包。」

建立嚴謹一致的篩選師傅條件,是 PULO 維持施工品質、避免糾紛的第一防線。圖片為起家 PULO 團隊成員每日商討如何優化平台體驗的樣貌。由左前至右為 PULO 工程師王雅莉、工程師劉釗誠、客服劉晏如、市場開發黃美瑄|圖片來源:起家 PULO

本文轉至<創夢市集>

關於《創夢市集》

台灣唯一聚焦於「民生X娛樂」新創產業的資源平台,透過整合超過20家知名企業的資源與優勢,致力於提供新創公司深度的輔導育成,並領投天使/種子輪資金,協助新創公司穩固公司營運、提升商業能力以進入下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