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路取代馬路,偏鄉教育的一道曙光



臺灣,除了貧富差距外,另一項更加嚴重的問題是先天性地理條件所帶來的教育落差。早在十年前,政府就已注意到偏鄉地區教育問題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隱憂,除了先後提出許多解決方案外,專法也於民國106年就已正式上路。用於改善偏鄉地區教育的大量經費,其中有一大部分用於教師薪資的加給與額外獎金,為的就是希望盡可能穩住原本流動率高、良莠不齊的師資問題。

而有另一部分的經費,則是用在硬體設備的修繕與購置上。在經歷三級警戒、遠距授課需求大增的疫情時代後,隨著推動數位學習而出現的「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正是希望能藉此改善偏鄉地區的教育問題。

偏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政策有了,經費也有了,偏鄉教育問題是否已大大地得到改善?答案卻不盡然。原先就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並未獲得正視,為推動遠距教學而祭出的政策反倒可能加劇城鄉地區數位落差,軟體資源追不上硬體載具,原先備受期待的嶄新設備淪為了偏鄉校園中的裝飾品。網路連線不穩定、教師授課意願低落等障礙,使得偏鄉地區的數位教育進度停滯不前。

然而,這並非代表數位教育政策在偏鄉地區是一項失敗的改革。為從根本改善偏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首先應該被正視的應是最底層的網路瓶頸。

延續前瞻教育,落實數位教學

在前述政策的既有設備基礎下,利用5G科技力量活化閒置設備,使資源得到有效運用,是現階段偏鄉教育的重要目標。

5G網路技術具備了低延遲、高頻寬的特性,突破4G在技術上的限制,無論是在效率、頻寬、抑或是整體的連接密度上,比起4G時代都有著巨大的進步,能夠幫助實現更加穩定快速的數據傳輸。

圖1:5G數位教育應用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自行拍攝編撰

5G數位教育為偏鄉學童開了一扇窗

除了基本的穩定連線外,透過5G技術更可以在偏鄉學校導入XR、VR、AR等應用,實現進一步的教學效果。這些針對偏鄉教育所開發的各種實境與沈浸式應用,對於網路的處理效能有著更高的要求,也是過往4G所無法負荷的。有了5G基地台,偏鄉校區便有了與科技接軌的有力跳板,學生能夠更簡單地獲取都市資源,更得以消弭地理環境所帶來的求學不便。例如,透過遠端虛擬共學服務,學生只要戴上頭盔,便能像是實際到了趟台北一樣,直接進行一場博物館實境場景導覽。透過5G技術的力量,學生能夠獲得更加接近真實、更高度沉浸的體驗感受,真正地連結異地教學資源,將都市學習資源拉進偏鄉校區,創造異地共學的學習環境。

5G數位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性的學習方式,利用玩中學的有感體驗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新形態數位學習機會,強化了知識傳遞的可能性。不過,教育之路仍很漫長,打造良好的數位學習環境仍需仰賴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攜手合作,並且不停地探索與修正,找出最適切的教學模式,奠定臺灣5G數位教育的根基。

封面圖片來源:本文作者自行繪製

資料來源:

1. 制定《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落實教育機會實質平等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42e700cc-3741-4c04-9d44-50df30dd5fe3

2.教育部所屬111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

https://www.ly.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5192

3.台灣偏鄉學童的教育問題

https://icef.org.tw/2018/10/05/%E5%8F%B0%E7%81%A3%E5%81%8F%E9%84%89%E5%AD%B8%E7%AB%A5%E7%9A%84%E6%95%99%E8%82%B2%E5%95%8F%E9%A1%8C/

4.「生生用平板」 直擊現場3大問題關卡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779

5.留住孩子及老師 別讓偏鄉小校成「華麗空城」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539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