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好書》如何運用人工智慧,協助組織做出關鍵決策



FIND推薦好書: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企業該如何運用人工智慧以及巨量資料(Big Data),來協助經營管理者做出關鍵決策?本文以專利資料分析為例,看產業界如何透過AI及跨域資料,整合專利資訊分析、產品資訊分析、產業資訊分析。本書指導者為已故的前鴻海法務長、政大副教授周延鵬律師,希望透過不同個案實證,提供具體的建議和解方。

本書指導者:周延鵬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的進步,透過機器去學習人類所建立的演算法(Algorithms)可在短時間內針對各種來源的巨量資料(Big-Data)進行演算。幫助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即可從巨量資料中獲得關鍵的洞察。

此外,隨著近年來美歐日等國開放專利資料、資料生態系的發展,更加速推進了專利資料分析(Patent Analytics)的發展,使得以往沒有被廣泛利用的巨量專利資料的運用獲得了解放,能將多又複雜的專利資訊加以分類、排序、學習並預測,並且透過視覺化的圖示、報表等方式呈現,支持權利人從專利資訊中獲得關鍵的重要情報,大幅度減少權利人以往曠日費時的人工檢索、整理資料、繪製專利地圖(Patent Map)或是製作呈給經營管理者看的報告等的時間。例如:孚創雲端(InQuartik)運用語意、自然語言、圖形分析以及機器與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出Patentcloud的各種專利資料的即時分析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即使專利資料提供企業技術發展脈絡的重要參考情報,但透過人工智慧的專利資料分析目前仍有些侷限存在,舉例說明如下:

‧ 仍無法完全透過機器判斷專利內容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應用領域結構(以國際專利分類號(IPC)的分類執行專利分析的可解釋性有限);

  • 仍無法單獨透過專利技術資料判斷企業業務營運的好與壞(仍須參考企業本身財務與非財務資訊,包含綜合參考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定位與其競爭對手、合作夥伴之間的產品、技術動態競合關係、投資併購關係);
  • 對於第三方的專利資訊分析侷限於公開資訊。(從專利申請日到公開日為止,最長有18個月的時間,亦即第三方目前公開的專利資訊無法完全代表其目前的研發內容,且亦有可能選擇以不公開的營業秘密的方式保護智慧財產);
  • 其他國家的專利資訊公開程度遠不如美國。(多數國家的專利訴訟、轉讓、授權、質押等數據未公開)。

因此,權利人在做各種決策時,跨領域的同時參考專利與非專利資訊(詳參下方表格),透過綜合觀察所有資料中隱藏的情報信號,由科學的方式來支持經營管理者做決策,相較於憑藉經營管理者的臆測,決策錯誤的機會就會降低許多。例如:世博科技顧問(WISPRO)提出,運用跨域資訊的決策模式,整合專利資訊分析、產品資訊分析、產業資訊分析,讓經營團隊快速掌握產業現況及其動態變化,據此規劃自身商業模式、發展方向、研發資源配置、潛在合作對象、潛在客戶、與對應智慧財產佈局與營運策略。

表:跨域資訊範例

跨域資訊

專利資訊

非專利資訊

‧專利書目資訊

‧專利說明書文本

‧轉讓與程序事件

‧專利申請歷程文書

‧專利訴訟資訊

‧技術標準專利宣告

‧專利藥物連結資訊

‧專利訴訟文書

‧公司商業資訊

‧公開財務報表

‧市場報告及預測

‧投資併購資訊

‧商業模式及生態系資訊

‧商品型號與供應鏈關係

‧產業聯盟名單

‧企業徵信資料

‧科學期刊論文

‧通訊/影音技術標準

‧藥物/醫材核准資訊

‧各國政府政策

‧各國相關法規

‧政府科研計畫

‧商標資料庫

資料來源:孚創雲端(InQuartik)

備 註 

本文中所稱的跨域資訊泛指從專利文獻(Patent Literature)等所獲取的專利資訊(Patent Data);以及從非專利文獻(Non-Patent Literature)所獲取的非專利資訊(Non-Patent Data)。

本文內容出自:《專利營運的新機制:運用AI分析專利資訊,輔助經營管理者做出關鍵決策》,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FIND編寫導讀及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