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天吃飯的農夫


「春天後母臉」,相信大家都聽過吧,這句話正是早期農業社會的農夫最好的印證,因為春天的天氣總是變化無常,一會兒陰,一會兒晴,必須看天氣吃飯的農夫最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現在地球暖化,導致天氣變化更劇烈,讓農夫不知該如何是好,那如果可以不用再看天氣吃飯呢?

 

因為社會穩定,造成人口成長速度急遽上升,全球糧食需求隨之增加,所以透過新科技的運用,讓土地的利用達到極致,以種植出足夠供應全球人口的糧食,絕對是必須的。但是農業從古至今一直受限於天氣的影響,這也是研究團隊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讓農夫不用再看天吃飯,終於現在的他們成功了。

最一開始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試驗所黃晉興博士輔導種植筊白筍的農友們開始使用高壓鈉燈來進行夜光補燈,讓原本一年只能收成一到兩次的筊白筍可以收成三至四次,而且冬天也可以有筊白筍,但是無奈高壓鈉燈的耗電量非常驚人,於是後來黃晉興博士建議把高壓鈉燈改成LED燈。

在工研院正好去埔里開了 LED 與農業應用有關的會議時,他們便與農友們討論怎麼靠人工光照來提高當地茭白筍的產量,但同時又省電,工研院中分院溫室系統技術中心主任黃添富和農友們達成共識,先在一甲土地做實驗,成功之後才正式引用到筊白筍田中,那段期間,只要經過埔里的茭白筍田,就會看到紅藍相間的光點如繁星般地散落其中,因為黃添富團隊正在試驗哪種波長的光,最適合茭白筍生長。事實證明,從高壓鈉燈改成LED燈之後,埔里地區的筊白筍田用電量大幅降低了90%,年電費更是從5000萬瞬間降至500萬。

但是因為LED燈的裝置費用較高,在輔導農業轉型時,農友們一開始時採觀望的態度,但是當後來農友們發現裝LED燈不只省電,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省工時,而開始願意安裝LED燈,這項科技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近年來研發團隊更將 LED 光照植物技術應用到其他長日照作物的栽種上,例如彰化溪湖葡萄田,除了臺灣地區之外,工研院研發團隊更將技術國際化,和東京農工大學、東京理工大學以及千葉大學等機構合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