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新選項:碳捕獲、再利用與封存技術


因應全球氣候暖化的挑戰,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歐盟亦採取訂定碳關稅等措施,影響供應鏈生產與出口甚劇。我國政府與企業在產業轉型的因應策略上,規劃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大面向共11項措施;其中,減碳措施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短期之內,石化燃料仍為各國主要電力來源,碳捕獲、再利用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可解決工業生產或石化燃燒轉換能源過程產生的碳排放問題。CCUS透過燃燒前或後捕獲、富氧燃燒、工業分離等捕獲技術,在各排放源捕集二氧化碳,排放源如化工業、石化業、發電業、鋼鐵業、天然氣處理與生產等,接著進行高壓壓縮,轉換為液態,再透過管線等方式運輸,繼而進行再利用或封存等處置,封存的方式包括儲存於地底下、海洋中,或與礦物進行學反應形成固體等。 

日本經產省於2012至2020年期間,在北海道苫小牧市進行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測試驗證,將煉油廠製氫設備的廢氣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變壓吸附法(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SA)捕捉,再傳輸至CO2分離、回收與注入設備封存(流程如圖1)。依據該實證試驗基礎,可產出適用於製氫、產氨、氣化複循環發電(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的CCS的成本模型,並進一步推估出商業化CCS成本模型。 

在二氧化碳的封存技術上,地質封存為國際間現階段最可行的選項。惟據苫小牧市CCS實證案例亦可了解,二氧化碳封存面臨諸多問題與高難度,例如封存過程會損失10〜40%的電力、研發成本、封存場址資料、鹽水層中的安全評估、後續監控、地震影響、法律規範等,且無洩漏是過程中非常需要實際數據加以驗證的一個項目,更增添此方案之難度。 

國內碳捕獲已具備示範工廠的研發量能,目前有台灣水泥、台塑及中鋼已建立二氧化碳捕獲平台,在二氧化碳再利用上,可用於熔接作業用的遮護氣體,或食品領域的碳酸水等飲料,抑或把二氧化碳製成乾冰,用於生鮮食品的低溫保存及運送等。相較於二氧化碳封存仍多有疑慮,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將值得鼓勵推動。

參考來源:

封面圖片來源: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803

參考資料:

  1. MIC,2022/09/30 《國際碳捕獲、再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現況》簡報
  2. 能源知識庫/朱皓菱,2020/5/15  《日本經產省於北海道苫小牧市進行大規模CCS實證試驗,達成累計注入30萬噸二氧化碳之目標》

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38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