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外送服務發展趨勢分享


新冠疫情正在改變消費者訂購食物的方式,除了餐飲外送服務逆勢成長外,也有不少民眾選擇在家自行料理,因此,食品訂購外送服務也因應而生。根據美國商業Frost & Sullivan預估,到2025年外送平台全球市值將超過6兆新臺幣,相較於2018年的營收足足成長兩倍以上。

根據eMarketer對於按需外送服務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顯示,疫情發生之前,有62%的美國消費者每月至少一次上網訂購食品,在疫情流行期間,至少有78%的消費者會維持或增加網路訂購的次數。2012年於美國成立的美食外送平台DoorDash,在2020年營業額大幅成長(相較前一年增加了一倍),並在同年 12月啟動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2013年於英國創立的Deliveroo(戶戶送)外送平台,於2019年全球合作的餐廳共有6萬2000家,而在2020年短短一年內,則增加了4萬6000家餐廳,目前亦準備申請IPO。同年,Deliveroo與英國Waitrose、Sainsbury's、德國Aldi以及家樂福等超市簽約,從餐點外送服務擴展到實體超市的送貨服務。而Amazon電商平台則是跨足餐點外送服務,在印度班加羅爾與2,500家餐廳合作,針對Amazon Prime會員,提供免費送貨服務。而DoorDash則在全美8個城市,推出結合電商的DashMart線上超市服務。

目前國內外送平台,包含兩大外資投入的foodpanda、Uber Eats平台、由新創團隊開發的inline、卡個位Cutaway、foodomo平台,以及由專業物流、物業管理、電商平台及資服業者,跨足投入外送服務的跨業團隊。所提供的服務也從餐廳美食外送,延伸到代排、代送、候位、外帶等服務。除了餐飲外送服務外,零售業者也加入了外送服務的戰局,像是全聯實業與UberEats結盟,統一超商收購本土外送平台foodomo,頂好超商與Lalamove合作,家樂福則和Foodpanda及UberEats合作,藉由異業結盟合作,創造加乘的服務與營收。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2020年12月所發布百貨零售業者發展趨勢,部分百貨業者因應疫情積極發展出宅配、外送、APP購物等數位服務,因此在2020年第三季的總營收,雖因疫情而減少2.7%,但相較於其他未提供數位服務的百貨業者(年營收減少5.8%),受到疫情的衝擊相對較少。

然而不論國內或是國外的外送平台,皆暗藏著隱憂,除了外送人員的工作保障、運送間的安全與食安問題外,目前外送平台尚未有健全的商業模式,低價或免運優惠的背後,是外送平台對於上架餐廳的高額抽成(約占30%~40%),餐點客單價更逐年下滑,到了2020年3月,已降到新臺幣200元,這讓店家都難以負荷。而隨著疫情趨緩,民眾也開始走出戶外,對於外送服務的需求可能隨之降低,像是DoorDash、Amazon Food和 Deliveroo這類靠線上訂購外送平台為收入的業者,可能會構成風險。但依據eMarketer預估,約有12%的消費者可能永遠不會回到面對面用餐的消費習慣,對於這些平台業者而言,仍看好這12%的潛在機會,思考善用平台所累積的大量會員資料,進行即時消費歷程分析,並搭配多元支付等方案,提供更多元的按需服務,創造差異化的價值,才能為長期營運做好準備。

參考來源:

emarkerer:https://www.emarketer.com/content/on-demand-delivery-services-power-up-across-globe

 

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218/2020-taiwan-food-delivery-industry-competition-map

 

 

 

延伸閱讀